联系我们

微信二维码
公司位置
加强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打造新时代“九州通衢”
9月20日,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举行,围绕市政协今年2号建议案“加强武汉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,把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”开展协商。
会上通报了建议案办理情况,金永红等10名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,2名政协常委现场提问,市发改委、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互动交流。
本期“议政与建言”刊发发言摘要。
■ 加强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枢纽链接优势
市政协常委、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金永红
提升通道链接能力,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门户枢纽城市。一是推进铁路客货运双枢纽、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、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、国际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、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一体融合发展。二是聚焦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战略,加强机场国际国内航线衔接,构建形成衔接日韩、链接东盟、联通欧洲、通达全球的国际大通道格局,加快提升中欧班列跨境通达与集散服务能力。三是强化物流枢纽供应链组织能力,加强综合物流枢纽与腹地生产、流通、贸易等大型企业的无缝对接。
提升产业链接能力,打造链接全球的枢纽经济新高地。一是促进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高能级平台功能深度叠加,实现“双自联动”融合发展,打造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高地。二是依托阳逻国际港,加快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临港产业集聚区。三是建设全国高铁快递转运分拨中心,大力发展链接全球的陆港产业新业态。四是打造临空产业体系,培育链接全球的临空先导产业集群。五是积极谋划发展服务全球市场的生产服务型、商贸服务型枢纽经济业态。
提升要素链接能力,打造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中心。一是培育多元要素集聚的交易平台,建设全国性特色商品交易结算中心。二是提升要素市场链接国际的能力,完善多元要素自由进出的开放环境。三是集聚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市场主体,加快集聚一批知识密集型的企业,壮大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。
提升对外辐射链接能力,打造区域协同的发展强核和国际内陆开放高地,发挥武汉都市圈“发展极核”的引领作用,全面推动都市圈市场和服务全域一体化;强化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动发展,实现供应链稳定;提升对外辐射链接能力,打造立足中部、面向全国、链接国际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;提升政策链接能力,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在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方面设置更多政策“特区”;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投资规则,探索投资、运输、人才、数据自由流动体系;树立“大营商环境观”,形成更大的要素集聚优势。
■ 推进商贸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
市政协常委、民革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东西湖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杨早明
做优大格局,合理配置商贸物流资源。一是以陆港枢纽、空港枢纽、武汉北铁路编组站、港口枢纽为依托,以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、东湖自贸区及东西湖物流集聚区为基础,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。二是以空港枢纽、港口枢纽、大花岭编组站为依托,建设由经开区辐射联动蔡甸、江夏的汽车产业集聚区;以东湖高新—阳逻联动的光电子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为基础,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。三是建设贯通天河机场—阳逻港—青山—花山—花湖机场等枢纽的综合性商贸产业主廊道,连接武鄂黄黄都市圈核心区东部地区;建设贯通解放大道/东西湖大道—汉丹铁路—沪蓉高速的次级商贸产业廊道,连接武汉以西地区陆港集结通道;建设贯通吴家山—蔡甸—沌口—金口—郑店—纸坊的汽车及零部件次级商贸产业廊道,连接“襄十随”汽车产业走廊。在东西湖、武汉北、武汉新港、东湖自贸区、江夏南部、经开区等地布局过境和转运物流枢纽。
■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机制
构建高水平现代物流市场
市政协常委、民盟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孔峰
加强政府引导,一是完善物流统计制度,加强市场监测和服务评估工作,对标一流营商环境,深化放管服改革,保障物流市场的公平竞争与良性发展。二是围绕核心枢纽项目强化建设用地保障,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引进扶持及职业培训力度。三是加大物流业降本减费力度。
发挥市场主导,一是培育一批物流头部企业,鼓励运营模式创新;支持物流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和跨产业深度融合,构建一体化产业物流体系,打造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。二是支持物流科技创新,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物流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步伐,推进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。三是围绕重大战略及关键产业,重点支持生鲜及冷链物流、新能源汽车物流、医药大健康、光电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货值领域物流新业态发展,推动物流业与民生领域深度融合。
■ 发挥数智赋能作用 推动港口枢纽经济发展
市政协常委、民建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再强
打破信息壁垒,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。一是发挥数字赋能作用,通过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。建议湖北港口集团作为供应链资源整合运营平台,开展线上“数字港口产业链条全要素”创新服务。二是推动港口、船公司、船货代、物流车队应用电子单证,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,形成电子数据构成的集装箱、货物信息链,降低物流链业务流转时间,提高整体效率。三是提升港口对外服务能力,建设一站式受理平台和车辆预约管理平台,将业务流程从线下转为线上。
抢抓智慧转型,适应港口发展新趋势。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和物联网等新技术,加速推进港区设施设备数字化、智慧化改造。二是建设智慧港口、无人场站智慧化仓储,加快码头、堆场自动化建设改造,升级智能安检设备和监控系统,应用机器人、无人机技术和传感器进行港口巡检和环境监测。
■ 发挥武汉物流枢纽优势
推动内需扩张和消费升级
市政协常委、民进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罗光伟
提升国际通道能级,构建开放消费格局。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,构建国际航空客货运大通道。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,发展江海、铁水、空水等多式联运,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。二是打造交流开放平台,建设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,强化“买全球、卖全球”商贸功能。三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引领作用,做大做强中部消费大市场。
集聚优质消费资源,升级国际消费场景。一是打造面向全球的地标性商圈,依托航空路商圈和中南中北商圈的大型商业综合体,建设具备高端购物、金融商务等功能的国际级商圈新地标。发展首店、首牌、首秀、首发“四首”经济,打造高端品牌发布平台。二是布局特色消费标杆,依托时尚街区,融入网红元素和潮流生活方式,打造休闲与人文齐备、文旅商贸有机融合的特色消费街区。三是培育文旅节会赛事品牌,促进文旅主题消费。
■ 建设武汉—鄂州空港型物流枢纽
推进空港物流枢纽经济发展
市政协常委、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武汉市第一医院院长 王岚
打造产业组织全链条,加快构建产业集群。一是探索临空关联产业协同发展。推进省市共同招商,统筹布局各类产业项目,形成武汉天河机场、鄂州三江港、鄂州花湖机场“一体两翼”双临空大基地格局。二是加强产业导入和培育力度。强化武鄂黄黄产业联系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畅通交通物流大通道,强化枢纽基础保障和集聚辐射能级。一是构筑航线网络。加快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和国内航线,增强花湖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。完善空中物流网络体系,谋划鄂州—东盟航空双枢纽物流通道建设,开启“跨国公交”模式,构建新的航空货运生态系统。二是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。加快建设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工程,加强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联动。围绕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、航空客货运双枢纽、港口等重点区域,打通地区断头路。延伸鄂新欧通道,支持鄂州创建中欧(亚)班列集结中心。
■ 发挥枢纽链接优势打造“四个中心”
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
市政协常委、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委员、
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梅志罡
提升物流中心国内国际市场链接和国内大市场枢纽地位。组建“五型”物流联盟。横向组建陆港、港口、空港枢纽及物流公司联盟,纵向按照生产、消费的专业类别组建垂直一体化联盟。搭建“五型”综合货运云平台,大力培育供应链物流、快递电商等新型模式。
突破式打造消费组织中心。一是依托武汉全球航空货运转运节点、长江上游与下游转运节点、长江经济带陆水联运节点、长江中游城市群陆水空物流转运中心等多层次中转路径,探索建立从“国外到武汉进口、武汉到国内转口”的消费商品组织贸易模式,使武汉成为国内国际货物转运、国际货物进口到内陆中转集散的国内国际贸易节点。二是以大宗商品、农产品、水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,打造全国期货权交易中心和区域金融贸易之都,形成国内国际消费商品组织中心。
■ 提高现代物流数字化建设水平
市政协常委、台盟武汉市委会副主委、
武汉联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雷敏捷
数字赋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,是武汉加快推进“五型”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重要内容。推进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。一是以“云上多联”平台为基础,提供铁水公空邮“五网融合”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。二是结合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,加快建设一批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。三是由政府引导,连接交管、口岸、铁路、航空等开放数据,打通企业之间的数据信息,建立共享信息平台。
推动智慧物流应用场景创新。发挥武汉作为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先行先试的优势,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运输、仓储、配送中的广泛应用,建设基于区块链的进口集装箱电子放货和全球航运服务网络。
■ 支持物流市场主体做强做优
增强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
市政协常委、市工商联副主席、武汉V+合伙人大厦董事长 余亦农
加大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力度,完善物流运作体系。一是优先发展“双枢纽”航空货运网,构建覆盖全国、通达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。二是巩固发展“双轮驱动”航运网,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中部地区枢纽港。三是提升发展“一环八向”铁路货运网,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。四是改善发展“6环24射”道路货运网,加快形成服务中部、辐射全国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。
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,一是做强物流总部,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物流头部企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。二是做专特色物流,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,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,积极推进高铁快递物流、会展物流等业态发展。三是做优智慧物流,建设智能交通枢纽、数字物流园区、智能仓储集配中心、智能快件箱等四类终端。
■ 充分发挥武汉交通区位优势
推动制造业升级和产业链供应链完善
市政协常委、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汪普查
以整合优化提升物流园区为路径,打造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新载体。推进物流综合园区信息互联,促进园区与末端网点直接连接,推动园区物流企业从“抢占市场”向“创造市场”跃迁。
以增强跨境物流供应链韧性和连通性为目标,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安全稳定发展新格局。深化物流业和制造业企业“走出去”战略合作,支持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向跨境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,做优做强跨境产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,打造更多跨境产业链“链主”,推动武汉从传统出口基地和制造中心向国际级区域供应链中心转变。
策划/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市政协研究室